工程师谈日常会议 发表于 2019-06-04 | 分类于 编程 | 暂无评论 > @阿里技术 实际工作中,大家对会议的看法普遍不太好,大家眼中的会议是这样的:会太了多,会议很低效,同样的内容反复开了几遍,自己是很小的配合者却要参加2个小时的会议。 而且我观察过很多会议,很多人,绝大部分人都是开着电脑开会,忙着自己的键盘,特别是我们程序员,虽然会议上编写代码有可能提升项目开发进度,但是在有讨论,有分享的环境里让自己非常专注写代码还是非常困难的,同时我在团队中做过一个统计,统计了一个月大家的会议情况,大概每双周会议投入时间平均在10%~15%,也就是说双周1天到1.5天的会议时间,从会议消耗来看,会中处理事务并不一定有非常大的效率提升,倒不如每时每刻集中注意力专注于一件事,效率也许更高。 所以在参会时,有些会议我尽量不带电脑,让自己的大脑处于思考状态,随时接收会议中的信息进行思考,训练自己的观点产出能力,训练自己的总结归纳能力,同时也要求团队同学在没有紧急事情的情况下,尽量合上电脑,让自己专注投入到听别人讨论,听别人分享,然后自己思考,总结,提炼观点,当然也可以自己参与到讨论中,成为主角。 会多不一定是坏事,反而可能成为你训练思考,训练总结归纳,训练逻辑表达的地方。好比机器学习,喂给机器大量的数据进行模型训练,对训练的结果进行应用、验证,如果效果不好再次训练调优,整个过程是一次正反馈不断强化训练的过程。回到参与会议也是一样,通过聆听,讨论不断验证自己的观点正确与否,再次聆听,讨论,通过一次次的正反馈验证自己的逻辑和观点是否正确。 而且用什么样的身份参与会议,或者在过程中角色如何切换,也是非常重要。我一般用3种角色参加: 作为参与者,认真聆听,快速提炼自己想表达的逻辑,然后参与讨论。 作为聆听者,仔细聆听,认真输入,在脑中组织思路,组织逻辑。 作为中断者,发现有些会议真的没有继续的必要了,出于好意,提示会议的重心或者结束会议。 划重点:参与会议讨论就是在模拟机器学习,通过正反馈来优化自己的逻辑和观点。 ![2432000000e2bcff55984_noop_640x255.jpeg](https://www.bingjie.vip/usr/uploads/2019/06/3463576768.jpeg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