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内数据库发展 发表于 2020-01-21 | 分类于 mysql | 暂无评论 数据库,其实是一项经常被人忽略、但实际上相当重要的软件,可以这么说,如果没有数据库,就没有国计民生。 谈起中国数据库的发展,离不开研究的引路人——萨师煊。如果没有他,数据库的星火燎原也就不会发生。 **中国数据库的诞生(1978——1990)** 业界对于数据库理论正式传入国内有一个共识:1978年恢复高考后,无数人回归了大学校园。萨师煊老师当着他们的面,在黑板上写下了“数据库”3个字。 数据库在中国的研究和科普就这么被启蒙了。 我国最早的数据库学术论文,就是萨师煊发表在1979年的《电子计算机参考资料》上的数据库课程口述稿。在1982年,萨师煊老师起草了国内第一个计算机专业本科“数据库系统概论”课程教学大纲。他和弟子王珊编制的《数据库系统概论》,放到2019年也是每个学数据库的人都要学习的教材。(现在似乎修订到第5版了) 等学习数据库的初代学生毕业时,已经是上世纪80年代了。 **Oracle的垄断(1990——2009)** 如果把数据库比作“大脑”,在那个时代,全世界最好的“大脑”就是美国的Oracle。 Oracle很快就把眼光投向了亚太地区,决定进军中国这块“沃土”,注册中文名为“甲骨文”。 在1997年,Oracle借助“九七工程”在中国站稳了脚跟,这一站,就是数十年。Oracle顺利拿下东三省邮电管理局5期工程的大单之后,中国的电信行业使用Oracle数据库,第一代DBA诞生了。 此时的中国,风起云涌,影响至今的三巨头一个接一个的成立了:1998年腾讯创立,1999年阿里创立,2000年百度创立。2000年互联网行业开始兴起,随着用户的快速增加,对数据库的需求也越来越大。 中国企业用的是Oracle数据库。这看起来好像没什么问题,在大多数人眼里似乎就像中国人用苹果手机一样正常。 **但是致命的问题总是特别简单又直白:贵。** 非常贵。 Oracle的标配的是IBM生产的小型机、EMC生产的存储硬件。在当时一台小型机就要500万,两台小型机就要配300万的EMC存储。 而且要维持“IOE”的整体费用都非常庞大,一笔又一笔的巨额账单是让人闹心的。 巨额的费用就像一座大山,压的每个人都喘不过气。但话语权在别人手里,除了交钱能怎么办? 在2007年,业界就曾经爆出一条新闻:联通如果要升级到新版本的的产品,必须先交纳6000万Licence罚款。 这座山,也可以说是用自己的血汗钱给别人堆起来的金山银山。 在巨大的费用面前,无论是大企业还是小公司,都开始寻求另外的解决办法。 改变发生了,甚至最先出现在中国。 随着淘宝和支付宝的用户数量激增,如果要继续用Oracle,阿里巴巴每年就要面临数亿的巨额账单,阿里咬咬牙喊出了“去IOE”,放弃Oracle,使用开源的MySQL。 星星之火,悄无声息的点着了。 **中国数据库崛起(2009——2014)** 2009年,阿里在王坚的带领下喊出了去IOE的口号,用开源数据库和平民服务器来替换Oracle和小型机。那一年阿里巴巴的公司战略多了这么一句话:“2010年后,再也不购买小型机。” 越是简单的一句话,越是要付出巨大的代价。 这个困难程度,就像看了一眼房子的结构,就要自己亲手盖房子了。 连续几个月,无数人在屋子里研究《MySQL开源数据库》,有的“先锋队”每周三还会在会议室里交流心得,每天都是扎进千万行级别的代码里,一点点拆开,又重新组装。往往别人该上班了,他们才刚下班。 2013年5月17日,最后一台小型机下线,Oracle被完全清除出淘宝核心系统,淘宝天猫所有的数据库都从Oracle替换成了自主开源的AliSQL。 阿里巴巴是领头羊,带领着国内的其他数据库公司一同跨越这座大山。 **国内的互联网公司逐步用国产的数据库代替Oracle的地位。达梦、人大金仓、神通、南大等一批数据库公司快速发展,并应用于央企、财政等国家专业领域。** **达梦** – 由华中理工冯玉才教授创办,完全自主研发。以Oracle为参照、追赶对象。 **人大金仓** – 由人民大学王珊教授创办,自主研发。普通的关系型数据库。 **神舟通用** – 神舟集团与南大通用合作开发的关系型数据库。更多地用于数据分析领域。 **南大通用**(Gbase 8a)- 南开大学的背景,2010年左右自主研发的,基于列式存储的,面向数据分析、数据仓库的数据库系统。 除了开源数据库MySQL以外,PostgreSQL、Redis和HBase等开源社区也开始一起寻找中国数据库发展的新方向。 星星之火已成燎原之势。 **云数据库崛起(2015至今)** 中国数据库真正走进世界一流行列是什么时候呢?阿里云公布国内首个自研企业级关系型云数据PolarDB技术框架那一天可能要有姓名。 这是自嗨还是公认? 从技术原理上来说,传统数据库是下图左一的架构,计算资源和存储资源是一体的,Oracle的商业数据库就是这样的架构,但这种架构带来的问题是,单个数据库的存储能力有限,读写能力因为绑定也有很大限制,读或者写,系统只能选择干一件事。 PolarDB则有很强的云上产品属性,就是分布式,把计算和存储分离,数据存储层面在云上实现共享,但读写却可以分开进行。以前只能读或者只能写,但是现在却能同时读、写,效率必然大大提升。 这就为数据库打开了一个全新的思路,这也是来自云的解决方案。我们必须庆幸的是,在云这条赛道上,中国没有落于人后。 ![mark](https://img.bingjie.vip/blog/20200121/sfnCgjOXe0Hy.jpg?imageslim) 转载并修改自 > 知乎:https://www.zhihu.com/question/334217352/answer/744717926 > 半佛仙人:[https://www.zhihu.com/people/banfoxianren] > 灵姗:[https://www.zhihu.com/people/jiang-lin-shan-55] > [https://blog.csdn.net/dataondemand0514/article/details/80570834]